回顾2023年Canon与Sony先后推出了自家最火的全片幅机种,分别是CanonEOS
R8 与SonyA7C2,前者可说是Canon无反的全新物种更是EOSR 系列的战略机种,如果硬要追本溯源的话我想EOSRP
就是它的前身,挟带24.2MP、40fps连拍、4K60p(无裁切)的规格,重点是单机身价格仅10000元,开卖初期也是奇货可居、一机难求。A7C2毫无意外就是A7C的后继机,其定位也相当明确可说是A7M4的缩小版,其继承了A7M4的多数功能,33MP、5轴7级机身防手震、丰富的主体识别、4K60p(S35),单机身建议售价12699元,虽然价格比R8要高出不少,但只要一上架绝对是秒杀完全不夸张。
毕竟双机分属各自品牌的入门机种,正好都有专属的Kit镜可搭配,R8的Kit镜为RF24-50mm
f/4.5-6.3 IS
STM,A7C2的Kit镜则是FE28-60mmf/4-5.6,双镜在焦段/光圈上虽然有一些出入,但都是入门玩家最合适的组合,兼具轻巧、易携及实用性。而上述组合也是本篇集评的主角,这回以最平价、朴实的Kit镜让大家看看双机的表现,对预算有限的朋友来说也许是入手与否的关键。
///双机规格正面对决
以上是为双机所整理的主要规格,价格当然是购买与否的关键,不过影像核心本身才是门道,毕竟买到也要用得到才不至于可惜,如果你有较多影像裁切的需求,33MP的A7C2绝对是首选,若你有高速连拍需求的话,想都不用想...绝对是拥有40fps电子连拍的R8胜出。接着就各位看看双机外观上的差异与同样环境下的实战表现吧!
///双机外观比较
首先来看看双机的正面,R8一如既往维持老佳既有的单反造型,从DSLR到无反时代Canon相机的外型其实都大同小异,维持军舰部结构并将EVF置中;Sony可说是无反的先驅之一,从NEX-3/5开始就采用类旁轴相机的造型,舍弃传统军舰部并将EVF移至机背左上方,这也使得A7C2的体积更为紧凑,但相对也稍微牺牲到握把的高度。
双机均为全片幅无反可换镜相机,R8的有效画素为2,420万,A7C2的有效画素为3,300万,画素的高低对新手小白来说并无直接的影响,但对于进阶玩家来说或许会有裁切、二次构图的需求,这时近「千万」画素的差距就会被放大,当然如果你单纯拍拍生活记录、发发社群照片的话,R8的画素量绝对足以胜任,这点倒是不用担心。
裸机
再来看到机顶的部分,R8的机顶布局分布在左至右,A7C2的转盘、按键则集中在机顶右半部,就操控的便利性来说A7C2胜出,因为它可以「单手」完成开关机、曝光模式及动静态拍摄的切换,这是没办法透过自定义键去改变的。接着看到机背的部分,双机均采用侧翻式萤幕,支援高低角度与自拍,有利于动态作业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偏好A7R5的四轴多角度翻转萤幕,拍照时可选择上下倾斜必要时再侧翻使用,这样的好处是萤幕可维持在光轴上,拍照时也会比较直觉,但一切都是成本考量,毕竟A7CR都没有了A7C2怎可能标配对吧?!
▲R8亮度已开到最亮(7),A7C2的亮度则启用「晴朗模式」,从上图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R8的机背亮度略胜一筹,在艳阳下的辨识度还是好一些。
R8
言归正传A7C2的按键及转盘均集中在右半部,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提到A7C2适合单手操作的主因,R8除了MENU键之外其它按键均集中在右半部,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将「AF-ON」自订为「MENU」,如此一来也能实现单手操作的便利性。仔细比较后也能理解A7C2单机身比R8贵上16K的原因了,除了画素的落差之外,A7C2标配四具指令转盘而R8只有两具,这部分A7C2显得相当有诚意。
R8
双机的外接埠皆相当齐全,均配备3.5mm的麦克风插孔与耳机监听孔,因为体积的缘故双机都选用较不靠谱的MicroHDMI,传输/充电孔均为USB-C孔,不过R8仅支援PD协定,传统USB-Ato USB-C 的充电线是不支援的,A7C2只要USB-C的头都吃也支援PD快充,这对多数玩家来说是比较友善。
R8机底
最后就是储存媒体与电池的部分,R8与A7C2均支援SDXCUHS-II 高速卡,借此满足高速连拍与4K60p 的高流量,不过R8搭配的是LP-E17锂电池,续航力明显不如A7C2的NP-FZ100锂电池,如果是整天拍下来R8我会建议另外多准备两颗备用电池,A7C2应该1~1.5颗电池可以搞定。
///双机人像色调比较
儘管各家都开始主打滤镜及风格档,不过Canon的人像发色一路走来始终如一,JPG直出就是讨喜,A7C2虽然内建风格外观色调,但为了比较的基准点相同,双机都维持标准色调进行较量;测试期间的人造光源、曝光条件也尽可能一致,各位可以透过五组的实拍范例作为人像色彩的参考依据。
///双机风景色调比较
这次准备的风景照以自然风景、钨丝灯环境与彩绘墙为主,而双机在标准色的比较条件下,还真不容易比较出差别,不过若能善用A7C2的风格外观设定的话,透过VV2、FL或IN便能创造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不用修图jpg直出就搞定,这也是Canon未来需要努力的部分。
///感光度比较
双机的有效画素相差近千万,原以为A7C2高画素较高就会吃亏,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R8与A7C2均在同样的微光环境下测试,光圈均缩至f/8确保画质及景深足够,感光度的比较范围从ISO400~51,200,以下皆是原图裁切780x 520 的结果;以我自己的标准来看,双机从ISO400 厮杀到51,200还是难分轩轾,其实当初评测A7M4时也有观察到它的ISO表现与前代24MP的A7M3平分秋色,而这也是影像技术进步的最好见证。
///动态范围比较(LR拉回修正比较)
这里我选择±3EV 的较量,各位可以留意天空云层及阴影部分的细节还原度,双机在比较时是同时间按快门并保持一致的曝光参数,拍摄RAW再用LRCC 将亮度拉回比较;在-3EV到+2EV前我觉得是平分秋色,直到+3EV时才看得出来A7C2的天空在修正后的表现较为自然。
///「连续对焦+人脸辨识」比较
R8的对焦点高达4897点,相较于A7C2的759点来说辨识的精细度就是比较高,影片中不论转身背向或用双手遮脸,双机均可将对焦框锁定在脸上,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R8对焦框就是比较黏,波动的情况也比较小相对稳定。
///4K 24p 防手震比较(效果均设定最强)
测试期间R8搭配的是内建镜头防手震的RF24-50mm f/4.5-6.3 IS STM,而A7C2搭配的则是FE28-60mm f/4-5.6,稳定度需完全倚赖A7C2的5轴7级防手震;以下是我用一对二支架同时间手持录影的过程,有快走、有小跑步,各位可以比较一下双机在防手震效果全开的条件下,谁的表现比较好?!
///4K 60p 果冻效应测试
双机在4K60p 模式时,R8不会有裁切限制,A7C2则会强制1.5xCrop,所以我手动改变A7C2测试时的焦距好让双机的构图看起来是相近的,这样比较起来也比较分辨出优劣;实际比较下来我觉得双机在4K60p 条件下的果冻效应差不多,不过R8没有裁切限制就是胜负关键。
///Canon R8 vs. Sony A7C2 比较心得与结语
若以性价比先决的话R8绝对是俗又大碗的首选,虽然体积/重量略高于A7C2,但相对也能带来更好的握感,若要说R8相较于A7C2的赢面有哪些的话,40fps电子连拍、预连拍30fps(RAW)、4K60p
(6K超取样/无裁切)、更全面的对焦覆盖范围、-6.5EV 暗部对焦能力,这些都是R8自豪的规格之一。随机搭配的Kit镜RF24-50mm
f/4.5-6.3 IS STM
整体表现也是恰如其分,实用的24mm广角端在室内场景更好发挥,同时内建IS防手震,单机身只要多加6K就能带回家,算是挺佛的。
再来总结A7C2的部分,对我来说它就是不折不扣的紧凑版A7M4,彼此间最大的差异我想就是握感、电子观景窗解析度跟双插卡吧?!毕竟A7C2的5轴7级机身防手震还胜过A7M4的5轴5.5级,当然除了机身防手震之外对比CanonR8
来说,3300万画素、昆虫辨识对焦、4具指令转盘、出色的续航力、更轻巧的机身...这都是A7C2的卖点。其搭配的Kit镜FE28-60mm
f/4-5.6 借由广角的牺牲还换取较大的光圈与望远端,重点是镜头真的超小一颗,搭配A7C2还真是恰到好处。
CanonR8
与SonyA7C2双机作为品牌最入门的全幅机,在经过前面几轮的的比较后,想必都有各自的拥护者,如果你本身没有品牌倾向的话,我建议除了从价格去评估之外,像是有效画素的高低、连拍速度、色彩表现、4K60p、体积/重量、握感...上述这些面向都可以去比较看看,毕竟规格漂亮但实际上用不到也是可惜,不如选自己需要而非想要的,或许会是更理性的结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