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看似只改动圆角、实则长、宽、高皆更紧凑
  • 如预期的硬体规格升级、但散热升级有感
  • 全新设计更为直观的One UI 7.0
  • 仍属上乘的相机表现,ExpertRaw有趣的虚拟光圈功能
  • 仍是称职的旗舰机、但消费者恐怕想要的更多

三星2025年上半年的Galaxy S25旗舰机系列如预期属于常规升级,除了处理器以外的整体硬体规格变动不多,其中超旗舰机Galaxy S25 Ultra算是更动幅度较大一些,调整外型设计以及强化超广角镜头,不过总给人一种看似与Galaxy S25 Ultra差距不到明显的感觉,并未如国产旗舰手机增强电量与升级长焦镜头,然而Galaxy S25 Ultra在一些看不到的细节仍有许多更动;台湾三星在Galaxy S25系列在台上市前安排了短期体验,以下就简单进行介绍。

看似只改动圆角、实则长、宽、高皆更紧凑

▲盒装设计

▲乍看外型设计没有太多变化,不过无论长、宽、厚都缩减些许

▲外型的变化在于边角改为圆角,但圆角面积不及另两款Galaxy S25

▲S Pen收纳机构可能是影响圆边角面积的原因之一

Galaxy S25 Ultra延续Galaxy S24回归平面萤幕设计,乍看在外观最大的更动是将原本传承自Galaxy Note的方形边角变为圆角、使整体设计风格与另两款Galaxy S25的设计语汇更统一,不过或许是受到Galaxy S25 Ultra仍保有机身可收纳S Pen的机构影响,Galaxy S25 Ultra的边角圆弧面积仍小于另两款Galaxy S25。

▲萤幕边框实际上更窄了一些,但不太明显

虽然修饰边角后的Galaxy S25 Ultra仍不太容易与Galaxy S24 Ultra在第一瞬间看出差异,不过若仔细看规格表,就会发现Galaxy S25 Ultra的长、宽、厚都略小于Galaxy S24 Ultra,此外其它同业朋友回报Galaxy S25 Ultra能相容Galaxy S25 Ultra的保护配件,显示尺寸缩减的幅度不大,但也象徵Galaxy S25 Ultra有着更紧凑的外型与更高些许的萤幕占比。

如预期的硬体规格升级、但散热升级有感

▲虽然外观看不出来,但三星强化内部的散热板设计

Galaxy S25 Ultra如先前预期采用高通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平台,不过不同于前几代仍会在部分地区提供搭载Exynos平台版本,此次三星全球都一律采用Snapdragon 8 Elite平台,笔者此次拿到的测试机应该是欧洲版本,除了具备双实体SIM卡槽以外,第二卡槽还可切换为eSIM,但可惜台湾贩售的版本并不支援eSIM,不过对于购买1TB版本的台湾消费者,则可获得比一般全球版1TB机型更高的16GB RAM。

▲跑分表现

▲由于3DMark无法套用游戏模式,故耐久测试仍有比较明显的效能下滑

作为新一代旗舰机,Galaxy S25 Ultra的跑分表现也相当抢眼,同时散热架构获得增强,队比前一代增加达40%的VC散热板面积,虽然游戏模式无法套用到3DMark,导致持续性测试仍会看到显着效能下降,不过观察效能曲线则呈现相当和缓的线条;另外在实际体验时也由于不会使CPU与GPU都处在满载,据同业朋友回报启用游戏模式于热门AAA游戏大致可维持稳定的满帧,也显示Snapdragon 8 Elite在当前手机AAA游戏的资源调度较前一代更有余裕。

▲毕竟电池并未增加,续航力并没有比前一代提升太多

不过要说比较可惜的大概就是电池容量仍与前一代相同,皆为5,000mAh,故开启WQHD+解析度、流畅显示、一半萤幕亮度的情况的续航力维持在约15小时左右,毕竟当前智慧手机在日常使用主要的电力消耗来自萤幕,若要有效提升续航力,大致上也只能从更大的电池容量着手;另外Galaxy S25 Ultra的充电为45W(11V 4.05A),虽不若部分旗舰机动辄60W以上,然而由于最大功率充电也仅限低电量,实际充电时间的差异不至于落后太多。

▲S Pen取消蓝牙,少了空中手势与遥控快门

另外,Galaxy S25 Ultra取消S Pen的蓝牙功能,官方的说法是评估使用者使用率不高而取消,这也表示Galaxy S25 Ultra不再能透过S Pen提供空中手势、遥控快门等行之有年的功能,不过这也取决在购买者是否需要这些功能,但人总是这样、即便不需要也没用过少了就是少了。扣除少了蓝牙连接的部分功能以外,S Pen的功能与使用体验大致与Galaxy S24 Ultra相同。

全新设计更为直观的One UI 7.0

▲One UI 7.0也将通知与快捷设定分开,由左上向下拉为通知

▲右上向下拉为快捷

▲测试机的第二卡槽可选实体或eSIM,可惜台湾上市版本应只有双实体SIM(不要说甚么台湾用不到eSIM,现在海外出差旅游用eSIM真的挺方便而且也不须退卡针啊)

▲Galaxy AI仍是Galaxy S25系列的卖点,不过有些功能需自行下载

▲同样可选择仅在装置处理资料

▲试用Gemini做的总结

三星在Galaxy S25系列率先导入正式版的One UI 7.0,除了更动美术设计风格以外也有些细节的微调,例如Galaxy S25 Ultra的下拉选单也将通知与快捷分开,现在由右上向下滑动为通知、左上向下滑动为功能快捷,笔者个人虽偏好传统将通知与快捷统一在单一下拉手势的设计,但也不否认分开后有更好的辨识性,长时间使用应该是更为直观,只是需要一些时间适应变化。

▲因为笔者并未转移到以Galaxy S25 Ultra为主要用机,故Now Brief仅有显示天气

此外Galaxy S25系列的One UI 7.0也加入称为Now Bar与Now Brief的新功能,其中Now Bar会出现在锁定画面,将依据使用者习惯与喜好在非解锁状态提供使用者当前可能感兴趣的资讯或通知;而Now Brief则可依据使用者的生活所需,自手机内如行事曆、票券、天气等提供生活资讯,不过由于使用期间并未将Galaxy S25 Ultra做为主力机种,故只会显示天气预报资讯。

仍属上乘的相机表现,ExpertRaw有趣的虚拟光圈功能

▲Galaxy S25 Ultra相机模组外观并未改变,不过超广角改为48MP元件

▲基础相机介面

▲专业影片支援多种进阶的录影与自定义功能

▲Galaxy S25 Ultra实拍

就如同前面提到,Galaxy S25 Ultra的相机硬体规格大致延续Galaxy S24 Ultra的配置,唯独超广角镜头提升至48MP,并添加针对微距拍摄的「对焦辅助」;如果从帐面规格Galaxy S25 Ultra似乎略逊一些国产旗舰机些许,不过由于Snapdragon 8 Elite的新ISP与演算法的提升,影像表现仍有些许增强,同时超广角镜头的升级也补强整体的表现,若分开看四个镜头的规格都非达到最好的规格,但整体使用体验仍在旗舰机种不显逊色。

▲许多进阶功能都需下载安装ExpertRaw才能使用,但ExpertRaw也并非只能拍RAW

▲与Pixel相机相似的天文摄影,但整合包含提醒的延迟快门功能

▲ExpertRaw支援多重曝光

▲虚拟光圈实质为景深合成

此次比较有趣的是Galaxy S25 Ultra在需要手动安装的ExpertRaw添加称为虚拟光圈的新功能,若未体验过,乍听虚拟光圈的名称可能会误以为是如某些手机透过演算法改变散景效果,但实际上既对也不对,因为虚拟光圈的功能实质上更接近景深合成,是透过多张连拍的方式模拟类似真实光圈的景深效果,以数位技术弥补Galaxy S25 Ultra并未有实体光圈的拍摄限制。

▲最大虚拟光圈,可看到手指多在景深外

▲偏向中间值的虚拟光圈,可看到玩具手相当完整

▲较小的虚拟光圈,笔者个人觉得相较背景变清晰不如说更不具二线性

简单的说,由于智慧手机的主镜头多采用固定光圈的设计,为了进光量多选择低于F2.0以下的大光圈,而Galaxy S25 Ultra达1/1.3吋的元件在拍摄近距离题材会出现过浅的景深,倘若要使近距离拍摄的物体更为清晰与完整,就可活用虚拟光圈功能以多张叠合的方式增强焦点以外的清晰度。上面也透过几张照片提供虚拟光圈模式不同光圈下的景深比较。

仍是称职的旗舰机、但消费者恐怕想要的更多

▲猛一看不太容易与前一代区别

平心而论,Galaxy S24 Ultra作为一款旗舰机仍相当称职,高效能的处理器、旗舰级的影像系统、更紧凑的机构设计都是值得讚赏的,但却少了令人兴奋的关键升级;可以理解三星当前更着重在基于AI的体验增强,不过相机系统仅提升超广角、电池容量并未增加、外型设计并没有令人耳目一新,但整体而言也没有明显的缺失,考虑到仅次于Google Pixel的软体更新速度与AI功能导入,Galaxy S25 Ultra除了缺少明显亮点以外,平均而言还是挺优质的。

▲虽然表现仍可圈可点,不过以消费者能感受世代落差为出发总觉得能增强长焦、增加电池容量就好了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人总是贪心的,倘若Galaxy S25 Ultra能够导入更出色的长焦镜头(而且别忘了几款国产旗舰机的新长焦元件正出自三星ISOCELL),电池至少提升到5,500mAh,消费者会更容易感受显着的世代差异;也由于三星目前旗舰机的-1世代策略,Galaxy S25 Ultra最大的竞争者也会是前一代的Galaxy S24 Ultra,屏除处理器效能、数位演算法的影像表现升级,难保消费者会更倾向规格差异不大的前一代旗舰。

▲笔者不太喜欢当前国产旗舰手机一整圈突出的镜头环,至少握持Galaxy S25 Ultra手指并不会受到干涉

另外从个人使用习惯,笔者确实认为当前如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旗舰机种在影像的表现更为突出,但笔者真的不太喜欢当前上述品牌旗舰机将镜头模组偏向中轴、且透过大型环状设计点缀的设计风格,因为对笔者而言在握持时食指会因此顶在镜头外环底下,加上这些旗舰机的镜头模组都有一定的重量,笔者并不喜欢这种食指额外受到重量压迫的握持感,不过这也是属于个人使用的偏好。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