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顺应趋势的大改版、外观着重微型化设计
  • 具备符合市场价格区间的功能
  • 配戴更舒适、延续ZE3000调音方向
  • 价格更平易近人、功能更丰富

在无线耳机蔚为主流的现在,许多传统专业耳机品牌也不得不顺应趋势跨足无线耳机产品,着重物理调音的Final先是以子品牌ag进军无线耳机市场,后续也正式以Final的ZE3000作为真无线耳机的首款产品;即便以现在的眼光,ZE3000仍有相当水准的调音,不过在相近价位杀成一片血海的情况,Final推出后继产品ZE3000 SV,以全新的小型化设计、结合主动降噪与可搭配App作为卖点。


顺应趋势的大改版、外观着重微型化设计

▲ZE3000 SV盒装,具备低延迟模式

▲ZE3000 SV(左)的充电盒相较ZE3000(右)缩小许多

▲充电盒皆为上开设计

虽然ZE3000在调音表现有其独到之处,不过当平价市场胃口被养大,主打调音聚焦于音质但不支援高音质编码、不具备App个人化设定、于2021年推出的ZE3000,在上市至今也少了讨论热度;虽然音质与调音挺重要,但当同样价位的竞争对手提供更丰富的功能,Final倘若改版还坚持纯音乐聆听功能,恐怕也挺难吸引此价位的客群,毕竟对一些追求音质的玩家是怎样都瞧不起真无线耳机,而预算在4,000元的玩家也容易被更丰富的机能与可自订功能吸引。

▲左为ZE3000 SV,右为ZE3000

▲从内侧对比更可感受ZE3000 SV体积大幅缩小

Final ZE3000 SV采用与ZE3000截然不同的外型设计,外型大幅缩小,也摆脱ZE3000以Final B系列外型为蓝本的稜角造型,使用当前主流的圆润人体工学设计,不过上盖仍保有一道稜角,同时充电盒也更为紧凑,同时外观维持Final独特的粉雪涂层处理;Final ZE3000SV在上市之际捲入疑似与平价品牌产品为相同结构基础的争议,但毕竟笔者并未测试过有孪生设计疑云的产品故不予置评,仅针对Final ZE3000 SV进行介绍与评测。

具备符合市场价格区间的功能

▲ZE3000 SV增添高音质编码、主动降噪与app功能

▲耳塞依旧为E Type for TWS,不过盒装未付充电线

从ZE3000SV对比ZE3000增加的各项功能,不难看出4,000元价位的消费者想要的功能有哪些,除了支援主动降噪以外,作为一款标榜音质的真无线耳机,自然也得支援高音质的编码,故ZE3000SV可支援多数Android手机可支援的LDAC编码,提供比前一代仅支援AAC更好的原始数据量;此外不同于前一代产品着重在将E3000转化为真无线耳机型态的纯音乐播放功能,ZE3000SV则增添基本的主动降噪,并强调降噪模式遵循ZE8000方针,以舒适为优先。

▲可调七个频段,但仅能记录一组个人化设定

▲具备游戏低延迟模式

▲若要使用LDAC编码须关闭多点连接

此外,虽然第一版ZE3000强调以Fina团队的专业物理调音为基础,但显然在目前真无线耳机市场竞争激烈下已经难以满足年轻族群的需求,毕竟个人听感会受到许多主动与被动条件影响,而ZE3000SV则如同ZE8000可透过final connect app进行个人化调音,并提供达7个频段可供调整,但不像一部分品牌提供几个预设的调音,此外也仅供储存一组设定。

配戴更舒适、延续ZE3000调音方向

▲ZE3000 SV配戴的舒适性有所提升

ZE3000SV对比ZE3000在配戴体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由于笔者原本耳型就偏大,故配戴ZE3000并不成问题,不过对一些耳型较小的使用者,ZE3000SV虽不像子品牌ag的COTUSBU那么小巧,但采用更贴近球形的设计则使耳朵的面积变得更小,可对应较小耳型、尤其更多的女性使用者。

▲降噪功能还有独立的抗风切,不过也可透过长按耳机触控板2秒启动

至于ZE3000SV降噪的表现笔者则认为介于ZE8000与ZE8000 MK2之间,毕竟ZE3000SV的耳塞密闭性优于初版ZE8000,进而使降噪的效益有所提升,不过在高铁上则无法像顶级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或一些预设降噪强度较高的耳机,但整体而言不会因为启用降噪在宁静环境产生剧烈音压;另外ZV3000SV具备抗风切模式,在户外走动记得可切换使用减少风切噪音,且仅需长按耳机触控板两秒即可快速启用,不一定需要使用app。

▲ZE3000 SV的基本方向与ZE3000类似,不过细节有所提升

ZE3000SV调音大致承袭类似ZE3000的风格,属于将人声稍微后退、不那么压迫的调音,同时三频也偏向均衡,没有过多的低频;此外或许是新一代平台具备更好的解析表现,即便是AAC编码也可感觉ZE3000SV对比ZE3000更为清晰的特色,整体走向有点类似ZE8000(非ZE8000 II),可说是维持Final定义的一贯「端正」音色。

笔者尝试自蓝牙设定将编码切换至支援高解析的LDAC编码,音乐则是使用KKBOX平台的16bit无损格式音乐,发现或许ZE3000SV受到单体本身限制,笔者比较明显感受的则是低频下潜质感表现提升,但细腻度乍听之下变化不明显,不像ZE8000于AAC与LDAC编码的细腻度、延展性有更容易感受的落差,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对低频下潜那么重视,平使使用AAC大致上就够了。

价格更平易近人、功能更丰富

 

final ZE3000 SV相较ZE3000与时俱进的加入许多新功能,同时音质的细腻度也进一步提升,但更惊喜的是反而调价价格,台湾的定价与主打动感、流行音乐取向的ZE2000相当,虽然相近价位强敌环伺,ZE3000 SV也不若新兴品牌具备更花俏的功能,不过论产品质感、调音,ZE3000 SV仍有独到之处,尤其重视基础调音以耐听为基准,偏向中性、舒适的ZE3000 SV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