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角Audio Technica在2015年推出一款对后续产品相当重要的开放式监听耳机,即是ATH-R70x,虽然ATH-R70x定位在专业监听使用,不过其中性的特质与出色的表现催生了铁三角后续的开放式鑑赏耳机发展,其中旗舰级开放式耳机ATH-ADX5000与ATH-ADX3000皆是借鑑ATH-R70x的开发经验而来;在ATH-R70x推出届满十年,铁三角宣布推出新一代的ATH-R70xa,在同样以高阶录音室需求为基准,强调进一步针对音质、舒适性进一步增强。

▲铁三角当前当家旗舰耳罩耳机ATH-ADX5000正是自ATH-R70x的开发经验发展而来(图片来源:铁三角)

▲ATH-R70xa的盒装

▲需先将两侧打开后才能进一步开启盒顶

▲采用盒中盒的包装

▲内盒设计的保护性不错,比Sony MDR-MV1仅透过布料包覆的防护性好不少

▲为了避免金属支架与框架敲击磨损,在包装内还是有一片塑料贴纸保护

▲盒装配件包括绒布收纳袋

不同于ATH-ADX5000与ATH-ADX3000等鑑赏型耳机,ATH-R70xa仍是为专业录音室环境所开发的产品,采用简约、坚固、轻盈的结构设计,同时也着重容易维护的特性;盒装采用简单的硬纸盒,内容包括ATH-R70xa、3公尺长的双边入线耳机线材,以及一个供保护耳机主体的黑色绒布收纳袋。

▲ATH-R70x的设计是从铁三角传统结构变化而来,顶部采用两片式翼状衬垫

▲ATH-R70xa将支架加以重新设计,以更现代化、更舒适的方式呈现

▲铁三角的铭牌位于滑轨的固定组件上

ATH-R70xa并非沿用ATH-R70x的机构设计,包括头带、支架皆进行重新设计,并把铁三角标誌与产品铭牌自网罩挪到拉伸机构支架;原本自铁三角经典款头戴式耳机承袭的分离式头顶衬垫与拉伸机构被取消,改以全新的滑轨式拉伸支架搭配头顶的条状头带支撑头顶;依据笔者使用过旧式铁三角头戴式耳机的经验,虽然分离式头顶衬垫一开始使用仍相当舒适,但长时间则会分别在头顶产生些许的压力,至于新设计的表现如何?后面会再提及。

▲仔细看会发现框架仅有一小圈,颜色呈现深灰色(似乎类似于枪灰色)

▲头樑开孔有助减轻重量

虽然ATH-R70xa看似体积不小,不过由于采用轻量化高强度金属材质,同时包括头樑、支架也皆有大量的偷轻设计,单体的外框也仅有一圈细细的边框,使得ATH-R70xa不含线材的重量仅有199克,甚至相较与ATH-R70xa同步登场的平价版本ATH-R50x还轻巧;另外,虽然ATH-R70xa几乎以黑色为基底,但细看还是会发现单体的外框有略偏深灰色。

▲耳罩虽然可拆,不过在装回时需要花费些许时间

▲头带可轻松卸除,要记住预设是穿过两个头樑底部的开孔

▲头带使用磁吸方式吸附,不需工具即可更换

在可维护性部分,ATH-R70xa于容易耗损的部分皆使用可简单拆除的设计,耳罩使用不须黏胶固定的套上式设计,不过由于套状设计较长,在安装时需要花点功夫;而支撑头带则是利用磁吸方式将头带穿过头樑左右侧最底部的两个开孔后以磁吸方式固定,除了便于快拆以外,理论上追求个性化的玩家应该也可找寻客制化皮件订制相容的设计。

▲采双边2.5mm入线

▲盒装线材不分左右皆可自由插入

▲由于未看到左右侧的连接线,笔者推测两侧的母座皆仅连接对应的极性

▲笔者认为由两条独立线材构成的原厂线应该可用于修改为平衡输入,不过届时连接到耳机一端就需标註左、右声道

此外ATH-R70xa不仅因应趋势使用可换线设计,同时其线材设计还是采用不分左右的双边2.5mm立体声带卡扣端子,只要把端子插入并旋紧即可使用;由于两侧并无机内线设计,笔者推测应该双边的母座仅连接到对应的声道,而原厂线两路应该都是立体声通道都有接通的设计,耳机端的设计理论上可对应平衡前端设备,不过若要作为平衡连接使用,就需量测耳机内部过电的极性,届时线材也需要标註左、右声道。

▲ATH-R70xa的结构(图片来源:铁三角)

ATH-R70xa的结构设计是典型的背开放式设计(註:全开放头戴式耳机会是类似AKG K1000的头戴式喇叭),在单体后方完全开放,在官网可看到单体利用固定器固定在障板及框体,同时前方加入一块带有声学开孔的金属护盖保护振膜;铁三角强调ATH-R70xa的单体为新开发的45mm单体,可涵盖5-40kHz的频响范围,可因应现代化Hi-Res级录音可表现的频率范围,不过高达470欧姆的阻抗也意味着并非为一般随身使用所设计。

▲ATH-R70xa的舒适性相当出色,头顶、耳朵两侧即便配戴眼镜在长时间使用都不会有显着的压迫感

ATH-R70xa应该是笔者使用过数一数二舒适且长时间也没有配戴负担的耳机,不仅拜耳机整体仅199克的重量所赐,其人体工学设计也进一步与轻量化设计相辅相成;虽然ATH-R70xa的头带不算宽,不过纺錘型的中央加宽设计适度地把重量更平均分散;当前ATH-R70xa的设计就已经相当出色但笔者也好奇如果再将头带中央部分加宽是否会更为舒适?

而大面积的耳罩虽然在初配戴会有几秒的未贴合感,但旋即带有弹性的金属材质框体支架就会适度的转到合宜的角度,加上纤维布料包覆的耳罩在长时间使用也仅有些许升温;在低头顶压力与耳朵皆不感闷热的情况下,笔者在分成上下两段(约连续使用4小时)的工作时间使用、搭配适度的聆听音量,皆未有一般耳罩耳机需要取下舒缓的情况。

▲ATH-R70xa的单体阻抗达470欧姆,在阻抗与驅动无法匹配的前端会导致低频变成一大片

在提及ATH-R70xa的声音之前,笔者觉得更要优先沟通的是ATH-R70xa并不是一款随便连接就会出好声的耳机,高达470欧姆的设定也正因应铁三角官方在描述需要搭配耳机扩大机或录音介面使用的宿命,倒也不是连接到具有自动阻抗匹配的智慧手机或电脑的音效输出孔没声音,像是笔者搭配桌机时仍可达到充裕的音量,不过问题却是搭配驅动力不够的前端难以发挥ATH-R70xa的实力与真实样貌。

笔者比较透过华硕Z790-I GAMING WIFI电脑主机板的外接式音讯输出(实质上是ROG STRIX HIVE的USB音效),Sony Walkman NW-WM1AM2,笔者惯用的Geek Pulse DAC的三段增益调整,在阻抗匹配与驅动力对应状况不佳的情况,会发现ATH-R70xa的低频量感变得偏多但仅留于表面,在此状况下潜不佳且会导致声音变的浮躁、不耐听;而在Geek Pulse DAC的高增益设定低频显得收敛、紧实,声音则相当中性、平衡。

▲ATH-R70xa在正确驅动相当中性、均衡,且低频有出色的下潜

在前端的驅动力与阻抗能够匹配的情况下,ATH-R70xa能够提供端正、中性、细腻的音色与细节,声音不会有过于明显的癖性(尤其相较典型的铁三角耳机),三频的呈现也相当均衡,同时空间的诠释也相当精确,宛如耳外空间传来的空间定位使得ATH-R70xa相当适合聆听具有空间感的音乐类型,或是细细品尝人声ASMR,也呼应铁三角官方强调ATH-R70xa是作为混音与母带制作所需的可靠产品。

虽然高达470欧姆的阻抗需求对非发烧级玩家可能会是一个设备门槛,毕竟当前音乐聆听设备的趋势是走向高灵敏、低阻抗的设定,然而对于专业内容制作,高阻抗设定的耳机则有一定的必要性;倘若使用的监听设备属于传统设备,高阻抗能够有效抑制设备端或是电源产生的背景底噪,呈现更纯净(也就是俗称更「黑」)的背景,能减少设备与环境对于监听内容的影响,或是如搭配非金字塔顶端的真空管扩大机时也能有效的降低背景噪音。

▲470欧姆、98dB灵敏度与1,000mW最大输入功率,是因应传统大型录音设备特性的设定

ATH-R70xa相较Sony推出的NDR-MV1,笔者认为两者虽然皆定位在适合空间定位的监听使用,不过产品设定的本质仍有显着的差异,笔者后续会再以一篇内容介绍两者的特质,不过简单的说,ATH-R70xa是更适合有专门的耳机放大器等音响设备或是使用传统录音介面的使用者,而MDR-MV1则是能在随身设备与当前免外接电源的USB录音介面就有一定表现的产品。

▲ATH-R70xa可是日本制的哩

▲对于追求中性、优异空间感且有对应驅动设备的情况,ATH-R70xa是一款相当超值的选择,不过若缺少前端则建议参考ATH-R50x

就结果来说,倘若本身就已经持有能对应高阻抗耳机的耳机扩大机,或是原本就还有一笔额外的设备添购预算,同时追求声音的无癖性、空间感与能够长期聆听,笔者会相当推荐ATH-R70xa,且ATH-R70xa虽作为一款监听耳机,定价超过万元算是偏高,但若作为鑑赏耳机是相当物美价廉的,更别忘了ATH-R70xa甚至还是日本制的精致耳机。不过倘若前端驅动力无法对应高阻抗耳机,则建议参考另一款针对新世代设备的ATH-R50x。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