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开箱Fujifilm X-M5 已经是去年的事了(两週前XD),X-M5依旧是「期」货可居的状态,绑一堆大礼包的现货几乎都要卖光了,一般通路及电商想必都在等配货;而吉姆在经过两週的相处后,也更能体会这款入门X-mount 相机的魅力。本篇的主轴除了放在X-M5 身上之外,吉姆同时也借到了由Viltrox AF 35mm f/1.7这颗定焦镜,这边先讲结论...这颗不到5K 的定焦镜绝对称得上是当今X-mount 的副厂神镜,不论是锐利度、对焦速度与背景虚化能力,都是水准之上的表现。X-M5Kit 组的售价与GR3/GR3X 系列相当接近,同属APS-C 片幅只不过前者可换镜、后者则是内建28mm / 40mm f/2.8 的伸缩镜头,而吉姆手边正好有GR3X HDF所以趁这机会来进行比较,儘管双机的影像质感都有一定的水准,不过比较的重点我还是放在「色调」上,毕竟Fujifilm 与Ricoh 风格强烈的色彩调性,多年来也累积了不少拥护者,想必挺好奇双机在同场景下面对人像及风景题材的表现!
///Viltrox AF 35mm f/1.7 外观及特色
35mmf/1.7
170公克
Viltrox可以说是这两、三年才异军突起的中国镜头,从乏人问津到门庭若市这样跳跃式的成长在中国品牌上挺常见的,早几年几乎只有E-mount镜头可以选择,随着接环的开放也慢慢朝EOSM、Z-mount、X-mount挺进,其中富士X-Mount的询问度相对高,因为早期X-mount并没有开放副厂加入,就算有也是纯手动镜头,操作上并不是那么亲民。近期加入X-mount的35mm副厂镜之中,ViltroxAF 35mm f/1.7 称得上是最有诚意的一颗,其价格仅NT$4,450是FUJINONXF35mmF2 R WR、FUJINONXF35mmF1.4 R 的1/3甚至1/4而已,试问怎能不心动?,
52mm口径
标配遮光罩
ViltroxAF 35mm f/1.7 的体积64x 54.3(mm),重量仅170公克,当然会有如此轻盈的身躯,除了52mm口径所带来的优势之外,全塑胶镜身也是减重的配方之一;此镜标配莲花型遮光罩,如果是方型遮光罩的话卖相肯定会更好,有闲钱的话自己淘一个来更换应该是不错的办法。前玉带有防水防污镀膜,光学结构9群11枚,其中包括2枚ED低色散镜片、1枚高折射率镜片、1枚非球面镜片,搭载奈米多层镀膜技术,借此确保影像品质。
简约镜身
金属镜尾
ViltroxAF 35mm f/1.7 搭载STM步进式对焦马达,为内对焦设计、对焦反应即时且相当宁静,镜身外观没有我们常见的对焦模式拨桿,一切都必须透过机身选单来设定;最近对焦距离33公分,放大倍率仅0.13x是美中不足的小遗憾。金属(精密硬化铝合金)镜尾相较于这次入手的Kit(XC15-45mmF3.5-5.6OIS PZ)塑胶镜尾要有诚意多了,而且在镜尾处还可以看到TYPE-C连接孔,更新韧体时就能派上用场。
握持俯视
握持侧视
X-M5加上电池和记忆卡的重量355公克,搭配170公克的ViltroxAF 35mm f/1.7 丝毫不会有头重脚轻的问题,但握把深度过浅的确是X-M5先天不足的问题,因此吉姆也准备了Smallrig专为X-M5设计的L型快拆板连手柄套组,一併来与各位分享!
///Fujifilm X-M5 + Smallrig L 型快拆板连手柄
大全配
完整度高
握持稳定
SmallrigL 型快拆板连手柄的推出时间相当早,几乎与X-M5的开卖时间相差无几,过去这类型的副厂把手我看多了,但完整度如此之高且价格如此有诚意的还真是少见,1K多就能一次拥有「L型快拆板连手柄、快门增高键、热靴盖、安装热靴座上的防风罩」,有黑色及银色可以选择,但既然是银机我当然选择银色的啰!锁上后看上去就像是原装的,握把不仅是带有Q度的橡胶材质,就连蒙皮纹路也与X-M5几乎无异,握持手感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这绝对是X-M5必败的配件之一,且体积根本不会大多少。
防风罩
可再使用冷靴
热靴盖
X-M5身兼VLOG用途,内建的麦克风虽然有基础的降风噪能力,但效果还是没有物理降风噪来的明显,而这款防风罩的设计还真的挺贴心,装上后虽然牺牲了热靴座,还是保留了冷靴座,录影的你就可以用来外接小型持续灯这类的配件。那个热靴盖上刻的1934代表的就是富士软片公司成立的年份,这也是为什么富士总爱用1934作为限量机数量的原因。
上一篇开箱我才提到X-M5位于机底的脚架螺牙,位置偏离光轴对于上脚架构图其实不太方便,不过装上SmallrigL型快拆板连手柄之后,这状况立马有了改善,共四个螺牙位置可供选择,而且底部舱盖开关都不受影响,作业途中想换电池或记忆卡都不成问题;临时想拆装手柄的话,可直接用底部附的磁吸工具来作业,这真的是超贴心!最后更重要的是这手柄的底部直接支援Arca-Swiss系统,也就是说不用安装快拆板,就能直上支援Arca-Swiss的云台,这根本是X-M5用户的福音啊!
///Fujifilm X-M5 重点项目
X-M5拥有富士目前完整的20组「软片模拟」,吉姆自己最常用的就是「NN、NC、CC」这三组,过去我几乎不曾用「NN」作业,这次是偶然间设定软片模拟包围时不小心选到,面对阴天或光线不佳时它依旧可以提供柔和且低对比的讨喜肤色;至于「NC、CC」则适合在日光充足的户外作业,特别是NC带有浓厚的负片氛围,影像的辨识度也相当高。操作上直觉,几乎招牌「软片模拟」都在转盘上了,若还是有自己常用但未出现在转盘上的「软片模拟」也没关係,X-M5另外提供了三组FS可供自订,你的需求基本上原厂都帮你想到了。因为X-M5的机身实在太过紧凑,以致于食指在操作前转盘时容易向内施力,以致于触发前转盘内压的功能键,这情况在搭配「SmallrigL 型快拆板连手柄」后会有些许改善,但根治的办法还是进选单将这功能给关闭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在P、A、S、M模式下前后指令转盘均可进行自定义,前转盘内压的预设功能可用来切换「光圈值、感光度、软片模拟、曝光补偿」,但常常误压其实挺困扰的,会打乱既定的拍摄节奏,进选单将这些功能全关掉就搞定了(舒服)。机顶上的「Q键」使用频率算高但按键过浅且按压面积又太小,拍摄途中常常需要改变握持姿势只为了按下这颗「Q键」,长时间下来其实挺恼人的,好在X-M5的按键自定义功能相当完整;因此我选择将机背的「AEL/AFL」取代为「Q键」,如此一来便能在不改变拍摄握姿的状态下叫出Q选单。这里我将原本的Q键改为「对焦模式」,再来将「AEL/AFL」取代为「Q键」,其实机背萤幕针对上下左右的拖曳滑动也可以个别设定专属功能,像是「播放键」我觉得距离大拇指稍远了点,但我只需上下滑动就可以执行播放功能。
///Fujifilm X-M5 vs. Ricoh GR3X HDF|人像色调比较
再来是X-M5与GR3XHDF 的较量,我想不论是富士X100V/X100VI之乱或理光GR3/3X之乱,有在关注相机市场的朋友肯定都不陌生。X-M5与GR3XHDF 同为APS-C片幅且拥有相对轻巧的机身,想必是许多摄友会列入比较的机种。虽然X-M5不具备GR3XHDF 口袋机的特性,不过可换镜优势还是无可取代,特别是搭配大光圈镜头之后所能营造出的氛围,就是GR3XHDF 所无法比拟的。接着应该是各位最关心的色调比较,主角分别是FujifilmX-M5 与RicohGR3X HDF,X-M5我习惯在日光充足的环境使用「CC」、光线不佳的阴雨天则建议使用「NN」,至于GR3XHDF 全程使用「Nega负片」,HDF黑柔效果则是关闭未使用,单纯让各位比较双机的色彩特性。
///Fujifilm X-M5 vs. Ricoh GR3X HDF|风景色调比较
富士软片模拟中的「NC」拥有极高的色彩辨识度,在许多影像软体中的外挂滤镜中也时常可以看到致敬的类似风格,但能够1:1还原的几乎是没有,多数还是得再手动微调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以下全程X-M5「NC」与GR3XHDF「Nega负片」的较量,真的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同环境下的表现双机的负片色调还真的挺接近,另外GR系列的影像控制可微调的项目超多,想必是有机会完美诠释NC的色彩调性。
///X-M5 感光度测试
老生常谈的感光度测试依旧不能少,好在X-M5搭载的是成熟度相当高的2610万画素X-TransCMOS 4 背照式感光元件,而非近几年才推出的X-TransCMOS 5 HR(40.2MP),以目前的制程技术来看APS-C的画素还是控制在30MP左右比较妥当,像是CanonEOS R7(32.5MP)就是好榜样。因为高画素考验的不仅是镜头的光学品质,同时也考验微光环境的高ISO表现,标准感光度范围从ISO160~12800,以我的标准来看ISO800~1600为工作ISO,堪用值落在ISO3200~6400,但即便到ISO12800 都还是看得到毛球的纤维细节,也证明26.1MP这片CMOS依旧是老当益壮。
///X-M5 动态范围|±5EV
以下分别是透过LR拉回后与原始JPG的表现,X-M5在「+3~-5」可视为工作值,这表现其实跟多数全幅机已经是平起平坐了,「+4」要拉回时天空的阶调已不存在,-5EV透过软体将亮度拉回后的杂讯抑制表现也挺不错,这也是为什么老玩家都会建议新手在拍照时,曝光宁愿under也不要over。
///X-M5 对焦及连拍表现
X-M5拥有智慧混合自动对焦系统(对比式+相位式),共有425点可自由选择,脸部对焦系统包括眼部侦测能力,使用者可选择辨识「左/右」眼或随机辨识,以全身构图时「人眼」就能清楚被辨识,若开启AF-C搭配半快门操作的话就能持续进行追踪,进行20fps连拍时亦不会有画面延迟或黑屏的情况出现,搭配的镜头为ViltroxAF 35mm f/1.7,以20fps为例最多可以连续拍127张不卡弹,以入门机来说规格算是挺漂亮的。「AFC追焦+连拍」时会遇到的状况就是,确认有追焦成功才会释放快门,因此连拍速度不一定可以达到20fps,当然这可以进选单去自订要「快门释放」优先,还是「对焦」优先,基本上追焦过程的成功率都在八成以上。
///Viltrox AF 35mm f/1.7|画质测试
过去测试ViltroxAF 75mm f/1.2 PRO 时我对Viltrox就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而在X-M5开卖没多久之后跟着推出的ViltroxAF 35mmf/1.7,正好搭上富士这波热潮。这颗镜头在开放光圈就是工作光圈,不论中央或边缘的表现都挺不错,而且没有大光圈镜头常见的边缘失光问题,最锐利的状态落在光圈f/8,看得出来从f/11的画质开始衰退,在f/16的100%原图看得出来明显偏软。
///Viltrox AF 35mm f/1.7|色散测试
ViltroxAF 35mm f/1.7 所拥有的4枚特殊镜片之中包括2枚ED低色散镜片,面对高反差的逆光场景中可以观察到,f/1.7~f/2都有明显的紫边,当光圈缩到f/2.8就开始就显着的改善,f/4开始则可以无视紫边的问题,不论是中央或边缘影像。
///Viltrox AF 35mm f/1.7|抗耀光测试
以下测试时皆有安装原厂遮光罩,其搭载奈米多层镀膜技术,不过从开放光圈也就是f/1.7开始就能观察到明显的耀光及鬼影,随着光圈越缩越小也越明显,这方面与欧日镜头的镀膜技术还是存在着世代差距。
///Viltrox AF 35mm f/1.7|星芒测试
光圈由9枚光圈叶片组成,从下面的范例可以看到从f/8开始就可看到逐渐显性发展的星芒,因此能得到18道的放射状星芒,以下都是手持拍摄的范例所以放大检视时会发现有手震的情况,没有镜头防手震与机身防手震的辅助还是显得比较克难。
///Viltrox AF 35mm f/1.7|口径蚀测试
口径蚀是许多大光圈镜头无法避免的状况,简单的说就是用大光圈作业时,影像边缘的光点散景并非为正圆形,而是带有点「貓眼」的形状,这就是我们通称的「口径蚀」,而ViltroxAF 35mm f/1.7 口径蚀的情况在光圈缩到f/2.5时能改善九成以上。
///Fujifilm X-M5 + Viltrox AF 35mm f/1.7|使用心得与结语
经过三週的相处X-M5究竟是昙花一现的偶然?还是有真实力的入门无反相机?请听吉姆娓娓道来~首先X-M5会受到关注有几个主因,包括友善的定价、便携的体积、符合世代正义的色调XD,说真的五年前富士相机根本没有那么火啊...不过随着摄影逐渐年轻化、自媒体的崛起、加上网路传播的扩散效益,或许一开始会被富士相机的外型给吸引,接着才瞭解软片模拟的优势,这都是富士相机崛起的契机,毕竟在速食影像的这个时代,只要机身直出就能得到一张讨喜且风格强烈的照片,这应该是多数人想要的,X-M5成功抓到了这点...特别在X-E4停产的这个时候,同样轻巧且平价的X-mount似乎也只有X-M5了。现阶段电商上面的X-M5可以说是卖一台少一台,就算捆包卖的选择也所剩无几了,就算有现货店家也使劲浑身解数拼命加价,根本就不怕卖不出去...「期货交易」要何时才能停歇,目前倒是还未看到尽头。本篇以FujifilmX-M5 + Viltrox AF 35mm f/1.7 作为评测主轴,在大光圈的加持之下抵销了APS-C片幅不够大的问题,随传随到的浅景深搭配标准视角,用起来就是一个舒服,据传ViltroxAF 25mm f/1.7 将在近期推出,相信又会是热销保证,特别感谢Viltrox代理商「乐笛贸易」抢先提供测试!这次的拍摄比较中,我将X-M5设定为软片模拟包围(NN、NC、CC),而GR3XHDF 的影像控制风格则固定在「Nega负片」;各位可以透过多组实拍来比较双机的风格差异,想必能唤醒你的「钞」能力!GRLens 40mm f/2.8 这颗内建镜头的画质真的挺猛,至于ViltroxAF 35mm F1.7 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如果真的在意体积的话原厂XF27mmF2.8R WR 应该是不二之选了。X-M5的成功除了颜值,自然也包括了超值的性价比,甚至可以将它视为26MP版本的X-T50,并没有因为它的定位入门而阉割一堆功能,不论是影像画质、6.2K30p 高规录影、与中高阶机型平起平坐的对焦点数量与20fps连拍,我想这也是它持续成为话题的主因;最后还是期待富士能尽快将产能拉上来,让摄友都有机会体验「软片模拟」的乐趣,成为名符其实的「富家子弟」。值得讚赏的部份:◎机身质感对得起售价(我指原价XD),重点是颜值真的高◎外型紧凑且轻盈,携带上相当便利◎画素虽然只有2610万,但画质与高ISO都有不错的表现◎同级中少见的6.2K30p 录影功能,除此之外还有4K60p 的选择◎内建富士完整的软片模拟,高达20种且机顶提供软片模拟转盘,操作相当直觉◎定位入门但对焦性能与连拍速度都不输中高阶机种,AFC电子连拍高达20fps◎标准续航力至少有330张,但实际上能拍的数量更多可以改进的部份:◎未提供CMOS防手震仅有数位防手震,因此录影时需防手震辅助时的裁切量较大◎握感不佳、搭配长焦大光圈镜头时会比较辛苦,建议加购握把之类的配件◎机顶Q键按压面积较小且较浅,操作上不够友善◎机背萤幕解析度及亮部都普普,如果有EVF还是比较可靠,看来只能等X-E5了▲X-M5+ Viltrox AF 35mm f/1.7 的介绍与实拍,加码迎战GR3xHDF特别感谢|摄影协力/后制剪辑:Monica
Fujifilm X-M5 + Viltrox AF 35mm f/1.7 拍摄样本(机身直出 JPG)
X-M535mm ISO320 f/1.7 1/1500s X-M535mm ISO320 f/3.2 1/4000s X-M535mm ISO320 f/2.8 1/3000s X-M535mm ISO320 f/3.6 1/1300s X-M535mm ISO320 f/1.7 1/2900s X-M535mm ISO320 f/5.6 1/900s X-M535mm ISO320 f/1.7 1/2400s X-M535mm ISO320 f/4.5 1/280s X-M535mm ISO320 f/2.8 1/180s X-M535mm ISO320 f/3.6 1/3000s X-M535mm ISO320 f/1.7 1/60s X-M535mm ISO1250 f/1.7 1/4000s X-M535mm ISO320 f/3.2 1/750s X-M535mm ISO800 f/2.8 1/80s X-M535mm ISO320 f/1.7 1/1500s X-M535mm ISO320 f/4.0 1/150s X-M535mm ISO1250 f/1.7 1/4000s X-M535mm ISO320 f/1.7 1/160s X-M535mm ISO320 f/1.7 1/3200s X-M535mm ISO320 f/1.7 1/3800s X-M535mm ISO1250 f/1.7 1/1300s X-M535mm ISO320 f/2.8 1/250s X-M535mm ISO320 f/1.7 1/105s X-M535mm ISO320 f/5.6 1/1100s X-M535mm ISO320 f/2.8 1/4000s X-M535mm ISO320 f/6.4 1/220s X-M535mm ISO320 f/2.0 1/1500s X-M535mm ISO320 f/1.7 1/4000s X-M535mm ISO320 f/1.7 1/2200s X-M535mm ISO320 f/1.7 1/680s X-M535mm ISO320 f/1.7 1/1100s X-M535mm ISO320 f/1.7 1/950s X-M535mm ISO320 f/1.7 1/800s X-M535mm ISO1250 f/1.7 1/1000s X-M535mm ISO320 f/2.8 1/1500s X-M535mm ISO320 f/2.8 1/1400s X-M535mm ISO320 f/2.8 1/3200s X-M535mm ISO320 f/6.4 1/450s X-M535mm ISO320 f/1.7 1/1600s X-M535mm ISO320 f/3.6 1/280s X-M535mm ISO320 f/1.7 1/4000s X-M535mm ISO320 f/2.8 1/500s X-M535mm ISO320 f/1.7 1/4700s X-M535mm ISO320 f/2.8 1/450s X-M535mm ISO320 f/1.7 1/1900s X-M535mm ISO320 f/4.0 1/250s X-M535mm ISO800 f/1.7 1/60s X-M535mm ISO320 f/3.6 1/480s X-M535mm ISO320 f/1.7 1/4000s X-M535mm ISO320 f/2.5 1/280s X-M535mm ISO320 f/1.7 1/1400s X-M535mm ISO320 f/5.0 1/680s X-M535mm ISO320 f/2.8 1/3000s X-M535mm ISO320 f/1.7 1/550s X-M535mm ISO320 f/1.7 1/200s X-M535mm ISO320 f/2.8 1/110s X-M535mm ISO320 f/2.5 1/4000s X-M535mm ISO320 f/1.7 1/1250s X-M535mm ISO320 f/3.2 1/1900s X-M535mm ISO320 f/2.8 1/500s X-M535mm ISO320 f/4.5 1/400s X-M535mm ISO320 f/1.7 1/1300s X-M535mm ISO320 f/2.0 1/1900s X-M535mm ISO1250 f/1.7 1/4000s X-M535mm ISO320 f/2.5 1/950s X-M535mm ISO320 f/4.0 1/240s X-M535mm ISO320 f/6.4 1/600s X-M535mm ISO320 f/1.7 1/150s X-M535mm ISO320 f/4.0 1/4000s X-M535mm ISO320 f/2.0 1/220s X-M535mm ISO320 f/4.5 1/900s X-M535mm ISO320 f/1.7 1/3000s X-M535mm ISO320 f/1.7 1/2000s X-M535mm ISO320 f/2.8 1/450s X-M535mm ISO320 f/2.2 1/800s X-M535mm ISO320 f/1.7 1/120s X-M535mm ISO320 f/1.7 1/680s X-M535mm ISO320 f/2.8 1/680s X-M535mm ISO320 f/5.6 1/680s X-M535mm ISO320 f/1.7 1/800s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