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学技术院团队提出「电力共振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实现 3D 空间中电力无线充电,突破现有技术限制,未来可望应用于电动车、无人机等领域。
韩国蔚山国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团队提出名为电共振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标榜能在立体空间内实现针对任何位置装置进行高功率充电。
传统无线充电技术是透过电磁原理产生电力耦合效应,借此实现一定距离内的无线电力传输,进而达成对特定范围内装置充电目的,但因为目前用于日常生活的无线充电技术对应传输距离仍有限制,因此多半仅能在固定位置进行充电,甚至装置摆放位置稍有偏移就无法触发无线充电。
而韩国蔚山国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团队提出的电共振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则是利用电荷特性,搭配开放式双线圈设计产生电谐振效应,标榜能在2公尺距离内以46%功率传递50W电力,甚至可同时针对多台装置进行充电,更不受固定充电位置限制。
在此之前,市场多半是以磁共振方式实现隔空充电,并且让装置在充电过程可维持使用,但充电功率通常不算高,因此主要用在小型物联网装置,或是用于边缘运算的感测元件应用设备补充电量居多。
包含小米、OPPO等业者先前都曾提出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只是充电功率多半介于5W-7.5W左右,虽然标榜能用于手机充电,但对比使用者实际使用心理预期可能还是有挺大差距。此次提出新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在确保使用安全无虑情况下,或许在未来几年内将能实现用于一般日常生活的隔空充电设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