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音响品牌final的A系列入耳式耳机是许多音乐发烧友喜爱的产品线,毕竟final是当前少数日系品牌提供从入门到顶级完善的耳机产品线的品牌,其中作为金字塔顶端的A8000也是受到许多顶级耳机玩家推崇的产品;虽然近万元的final A5000也提供相当水准的表现,然而对一些预算未达A8000,但又愿意花费比A5000更高金额的玩家还是有些搔不到痒;Final在2024年末终于出手填补次旗舰级产品,推出未满二万元级距的A6000入耳式耳机。
▲盒装相较A8000朴实,毕竟价差差不多四倍
▲A8000表现确实出色,但无论物理或是价格都是重量级产品...
final A8000为玩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以品牌旗舰平面振膜耳罩耳机D8000为方针、趋向平衡且音响性的调音,其中的功臣莫过于超薄全铍金属振膜与不锈钢外壳体;不过也由于全铍金属振膜与不锈钢外壳体除了材料与加工複杂性带来的成本问题以外,耳机本身的重量也相对一般耳机更重,达41克,同时纯金属振膜对于前端的驅动力要求也相当高,对于普遍的耳机玩家显得不够亲民。
▲A系列自A5000到A8000之间有巨大的区间,A6000则在B系列退场后试图填补两万元以下级距的市场
依照final现行A系列的产品定位,A2000与A3000则是作为发烧入门级的不同调音孪生产品,至于A系列的A4000与A5000则是更进阶的亲民发烧级价位不同调音产物,全新的A6000则是主打将A8000的顶级发烧级表现以更容易负担的价格让玩家一亲芳泽,以A8000约1/4的价格提供喜欢A8000调音但也许是预算不足,或是已有A8000但想要一款能更方便带出门的第二耳机的客群。
▲相较A8000超过40克的重量,A6000仅比A500多了2克为24克
▲使用2 Pin 0.78插针可换线系统
A6000并未如A8000使用高成本、难加工的金属振膜,外壳体也未使用金属材质,而是使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实现近似A8000尽可能减少单体不必要振动的设计理念;A6000仍与其它评价的A系列耳机一样使用清亮的ABS树脂外壳体并施加颗粒涂层,然而将专属的f-core DU单体以「不鏽钢震动抑制器」的单体支架进行固定,取不鏽钢高钢性且抑振的特色,在尽可能不增加耳机重量的前提达到一定的效果,故A6000的重量也仅有24克,同时壳体更为小巧。
▲A6000的特色是单体使用不鏽钢支架抑制多余的震动,但使用ABS外壳体维持轻盈的重量
此外,A6000搭载的6mm的f-Core DU单体官方叙述与A5000差不多,强调单体前端素材使用黄铜,并搭配30μ的超细CCAW铜包铝漆包线音圈,再以最小黏着剂进行组装,不过灵敏度相较A5000的100dB微幅增加至101dB,也许焊料。同时,A6000也导入全新开发的2Pin OCC软单晶铜线材,也是Final第一款使用此款线材的产品,表层并未进行镀银处理,主打兼具温润与高解析。
▲A6000并非搭配标准TYPE E耳塞,而是开口较大的TYPE E真无线耳机型耳塞
final A6000强调调音的方式是以A系列奠定的全新评估方式,透过不同品质、不同音量录制的音乐以实际聆听的方式进行评估,从而使耳机能够在不同的聆听条件都能实现调音工程人员追求的音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调音的设定之下,final A6000并未使用final有线耳机搭配的TYPE E硅胶耳塞,而是使用针对真无线耳机、开口更大的TYPE E真无线耳机规格耳塞。
▲A6000配戴感相较A8000舒适且贴耳许多
在配戴感方面,final A6000相对final A8000容易配戴不少,毕竟A8000的不鏽钢壳体不仅沉重且止滑性较差,加上若于夏天容易流汗的季节会更明显,至于冬天刚配戴的冰寒感就又是另一个故事;而采用不鏽钢内部机构的A6000相对A5000只不过稍稍增加2克,也保有在树脂表层加入颗粒涂层的止滑效果,对普遍的使用者都有出色的配戴舒适性。
▲A6000搭配家用DAC的表现仍相对手机直推来的出色,但使用手机聆听的表现不像A8000的手机与家用DAC落差那么明显
笔者以智慧手机、桌上型DAC一体机(中增益300mW模式)两种环境搭配以KKBOX播放器的离线无损音质音乐进行对照,笔者认为A6000的音色乍听下似乎淡如水,不过打个比方,A6000并非过滤后的纯水,而是带有细微甜感的软水,音色初听平衡带有微暖的中性调,高频滑顺不刺耳,低频量感不多但相当沉;而以Xperia 1 VI聆听时低频较为松散、音乐的音场相对人声较突出,使用一体机声音更为收敛、细腻,低频量感更少,下潜则更带能量。
▲严格来说A6000仍比A5000以下级距难驅动,但对于愿意花超过万元购买有线耳机的玩家应不是大问题
不过虽然final A6000锁定的是两万元内级距的耳机,确实对比final A8000对于前端的要求没哪么高,但单靠手机的耳机孔驅动仍需一定的音量,此外在笔者桌上型DAC系统除了听起来声音明显驅动的更完整以外,笔者发现也许是final A6000灵敏度算不上超级高,在中增益设定之下于-65dB至48dB之间的音量变化不算大,当然如果对比许久前测试A8000时A6000还是相对好处理许多了。
▲盒装收纳盒仍为final品牌的硅胶圆盒
另外,笔者也使用final标准的TYPE E耳塞与随附的TYPE E真无线耳机型耳塞交叉对照,虽然大致的调性,若使用TYPE E耳塞人声会更为后退,低频则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侵略感,相对之下使用开口较大的TYPE E真无线耳机版耳塞则更为均衡,不过也表示使用者仍可依据喜好利用耳塞调音,只是怎样的耳塞适合仍需要花一些时间挑选,但相较一开始就投资线材应该是相对划算的。
▲笔者对这条线材的表现相当满意,不过final应该加紧脚步推出4.4mm平衡版本供偏好原汁原味的消费者选择
▲盒装线材颇具质感
至于全新的OCC线材撇开音质不论,其柔顺的舒适性在日常使用也显得相当方便,笔者发现其音色与笔者使用日本Oyaide 102SSC线材制作的手工线有些神似,同样都属于较为温润但解析表现出色的调性,不过由于笔者使用的线材为8芯平衡,故聆听相对低频量感更少,同时也由于平衡的关係人声比起这条单端线材再稍稍后退一些。
▲final A6000刚好可以与价位接近、采用平衡电枢的S5000作为两种不同单体的对照组
final A6000也许算是final于B系列停产、而全新S系列则主打纯平衡电枢之下一方面填补B系列退场、另一方面提供与价位相近的S5000做为比较动圈单体与平衡电枢差异的新选择,对于偏好A3000、A5000、A8000音色的玩家,也有着更具发烧音质但价格仅需旗舰1/4的准旗舰有线耳机供选择,不过笔者认为final也应该尽速推出与A5000相同线基的平衡线材,使偏好原厂调音的玩家能因应主流趋势进行平衡连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